2023年今晚澳门开

中国竹千亿大产业

  我国竹类资源、面积、蓄积量均居世界第一,也是全球竹产业规模最大、竹制品生产最多和贸易量第一大国。

 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赤水竹编”传承人杨昌芹在竹林中砍伐制作竹编所需的竹子

 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、培育和利用竹子的国家,关于竹的确切记载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。在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,发现了竹的象形符号。中国文人将竹视为四君子之一、岁寒三友之一,有正直、脱俗之意境。

 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言:“食者竹笋,庇者竹瓦,载者竹筏,爨者竹薪,衣者竹皮,书者竹纸,履者竹鞋,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。”又言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”

  据2019年发布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,我国竹林面积641.2万公顷,占林地面积的1.98%,占森林面积的2.94%。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理事长蓝晓光表示,我国竹类资源、面积、蓄积量均居世界第一,也是全球竹产业规模最大、竹制品生产最多和贸易量第一大国。

  我国竹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,品类众多。2021年,竹产业产值接近3818亿元,竹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2亿美元,占世界竹产品贸易总额的60%以上,预计到2035年产值超过1万亿元,约占林业产业的10%。

  7月7日,2023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(以下简称为竹博会)落下帷幕。本届竹博会集结了300余家行业供应商,展出1000余种竹产品,涵盖竹建筑、竹家具、竹日用品、竹食品、竹工艺品、竹机械等六大展区,数十个头部品牌入驻。

  “发展竹产业,一定要主攻第二产业,把竹加工搞起来,再去带动一产、促进第三产业。”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、国家竹产业研究院院长于文吉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。

  竹博会期间,在由中国林学会主办的2023上海国际竹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上,“以竹代塑”成为高频词。

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显示,人类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4亿吨,其中约有上千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。日益严重的塑料污染威胁着人类健康,全球超过140个国家明确了禁塑、限塑政策。

  竹子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,长到20米高仅需约60天,是理想的可再生纤维来源。竹子韧性好、种植便捷,又可降解,具有替代塑料的天然优势。

  2022年11月,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“以竹代塑”倡议,受到全球关注。国际竹藤组织(INBAR)成立于1997年,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,也是全球唯一一家专门致力于竹藤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机构,现拥有50个成员国和4个观察员国。

  2023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,全球主题为“减塑捡塑”,呼吁全世界为抗击塑料污染制定解决方案。

  “以竹代塑应走政府主导的模式,引导建设产业集群、搞产业园区。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国家数年培育后实现爆发式增长,希望将来以竹代塑也能达到这样的成果。”于文吉表示, “竹子不可能完全替代塑料,但能替代10%,产值规模就不得了。”

  兴文县是中国方竹、巨黄竹之乡,拥有集中连片竹林52万亩。在全球禁塑、限塑大背景下,兴文县着力打造“以竹代塑”县域样板地,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打造兴文创新竹日用品交易中心。这是目前全国最专业、全面的竹日用品交易中心之一,产品涵盖酒店、餐饮、长途客运、家居4大系列的近万种竹制品,同步配套网上商城。

  “通过搭建平台,打通销售渠道,将更多生产型企业吸引到兴文,然后再拉动第一产业。”陈良云介绍,“对兴文来说,以竹代塑这条路势在必行。”

  在竹博会展厅,一个名为“竹庐”的开放式竹建筑吸引了众多观展者拍照,十几名观众在其竹台阶上席地而坐、聊天休息,一丛翠竹为空间带来盎然生机,氛围轻松惬意。

  7月5日,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上的竹建筑“竹庐”吸引了不少观展者在此休息(甘泉/摄)

  “这一场景可以复制到很多地方,如城市广场、乡村广场,或者旅游景区的休憩区。”该建筑的设计师甘泉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竹庐长15米、宽6米、高4.5米,以468根原竹构建,由10名工人花费25个小时搭建而成,并获得了本届竹博会优质产品评选银奖。

  该展位的参展商境道竹构工坊是一家始创于2008年的高端竹结构企业。工坊工作人员表示,人们越来越喜欢接触自然,竹建筑因其生态质感颇受景区、民宿的欢迎,多数项目都为定制。

  位于杭州邦博科技展位的竹建筑也人气甚旺。这是一个颇具禅意的居住空间,围墙、庭院、门窗、屋顶、家具都用竹材料打造。有观众饶有兴致地在竹榻榻米上盘腿而坐,请同伴拍照。

  中国将竹子用于建筑历史悠久。周朝时,竹子便用于皇家园林建设。周文王“筑灵台、修灵沼、建灵囿”时即采用竹子作为材料。汉武帝时,能工巧匠用竹子建造了甘泉宫的祠宫,因以竹作之,故名竹宫。在盛产竹子的南方,竹楼是寻常百姓家的房舍,有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“多起竹楼,傍水而居”的习惯。目前,四川成都远洋太古里漫广场的“撇捺之间”、江苏盐城九龙口景区的风雨轩、贵州桐梓县柏芷山国际度假公园接待中心等均为定制竹建筑案例。

  竹子收缩量小,弹性、韧性非常强,有“植物钢铁”之美称,可大量用于原竹建筑。此外,现代工艺将竹材高温高压后,处理成竹基纤维复合材料,因具有高强度、高环保、难燃、耐腐、使用寿命长等特点,故名为“竹钢”,可大量用于建筑之中。

  2022年9月3日,北京,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环境服务专题展区,观众参观竹缠绕复合材料管廊(韩旭/摄)

  据于文吉介绍,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对22个竹种进行了大规模生产实验,均能够制造出性能优良的高性能重组材料,其强重比优于钢材。目前,浙江省已经在公路交通护栏领域大规模运用竹钢。“用竹钢代替传统钢结构,将是未来以竹代钢的重点发展方向。”

  宜宾国际竹产品交易中心是业界极具知名度与口碑的竹建筑。亮相于2021年的这一建筑,主体竹拱横跨60米、高度23米,建设难度极大,由设计师邵长专主持建设。

  邵长专是“竹居城市”概念的提出者,他认为,在城市公共建筑领域,竹子可拥有自己的位置,助力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。

  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,我国竹资源中,材用竹林占比最大达36%,其次为笋材两用竹林、生态公益竹林和纸浆竹林,分别占比24%、19%和14%。笋用竹林和风景竹林占分别为6%和1%。

  由于各地气候、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,我国竹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,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四川为竹资源大省。

  因地制宜、与时俱进、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各地的共同目标。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是我国著名竹乡,竹林总面积超百万亩,曾经以全国1.8%的立竹量,创造了全国20%的竹业总产值。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,传统“砍竹子、卖竹子”收益逐年下降,安吉毛竹林荒弃面积一度达到18万亩。

  如今,安吉改换思路,紧抓碳汇契机,把生态资源变成生态资本,从“卖竹子”转向“卖碳汇”。2021年,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在安吉成立,打通竹林碳汇从生产到收储、交易的渠道。“碳汇”这个新鲜词也开始出现在了安吉人的生活里。

  据测算,一亩毛竹每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24.5吨左右,将这些碳汇卖出,竹林里的空气就变成了真金白银。目前,一吨碳汇在国内市场的价格在50元以上。预计到2026年底,全县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250亿元。

  竹工机械是安吉选择的另一条赛道,这里集聚了全国一半左右的竹工机械及配件生产制造企业,形成了竹工机械、竹刀具、竹机配件加工等较为完整的竹工机械产业链,直接从业人员3000余人。7月1日,中国林业机械协会授予安吉“中国竹工机械创新之都”称号。

  同为竹资源大县,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将竹浆纸产业作为重点突破赛道,以生态工业挑大梁。

  四川省制浆造纸产业特色优势明显,竹浆产能占全国70%。聚焦一根竹,围绕“竹浆纸”开发,沐川县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泰盛集团永丰基地进行示范带动,推动制浆造纸主导产业绿色转型、延链、强链。2022年,泰盛集团永丰基地共实现产值近30亿元,竹浆纸一体化势头强劲;一年多来,又投资30亿元进行全产业链技改扩能,建设多个竹浆纸项目,带动沐川县加速迈进百亿级竹产业强县行列。

 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坐拥108万亩竹林,景区翠竹绵延浩如烟海,有“广宁竹海天下翠”美誉。该县主打竹生态牌,深挖竹旅游、竹文化内涵,建设以竹生态科普、竹林徒步、竹林康养、竹林民宿等为代表内容的竹林旅游区。

  在广宁县的竹海大观景区内,空气负氧离子最高可达9.8万个/立方厘米,获评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;景区内打造了800多平方米的竹生态艺术馆,并引种了100多种竹子,形成1.2公里长的万竹碧道。

  一是竹子行业装备的机械化、自动化、智能化水平低,尤其在竹材的采伐和竹笋的采收方面,产业竞争力弱;二是设立创新研发中心的大企业少,设计和工艺缺乏高科技,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,创新能力不强;三是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,竹林经营正面临劳动力不足危机。

  于文吉认为,当前我国竹产业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、掌握产业主导权的领军企业太少,规模、品牌力和产业聚集效应不强。

  “目前,行业内最大的企业仅为十亿级,期待十年之内,能有百亿级企业出现。” 于文吉说。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